聚焦災害性天氣核心技術,廣東省氣象局自主研發的中國氣象局廣東快速更新同化數值預報系統(CMA-GD)和中國氣象局南海臺風數值預報系統(CMA-TRAMS)模式,在近期持續性強降水預報服務中表現較好,提前多個時次報準降水天氣演變過程、暴雨強度和雨區范圍,為決策應急服務贏得先機。
入汛以來,廣東省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5月出現20年“最強五月”暴雨,6月“龍舟水”期間(5月21日至6月21日)全省平均降水量514.5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多5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三多。西江、北江、韓江先后發生編號洪水,北江干流發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谀J筋A報的“CMA-GD模式超閾值降水預報提醒信息”多次發布預報提醒信息,降水極值點與實況較一致。其中,該模式提前36小時預報出6月20日8時至21日8時,清遠市降水288.19毫米,實況顯示降水279.7毫米;提前12小時預報20日8時至21日8時韶關市降水285.66毫米,實況顯示韶關翁源縣降水223.9毫米。
廣東省氣象局從模式初值技術、模式動力框架和模式物理過程等方面推動開展研究,形成適合熱帶地區的高分辨率模式,即熱帶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V3.0版(TRAMS-V3.0),改進了包括三維靜力參考技術方案、三維矢量拉格朗日投影新算法和垂直方向上的W_damping(垂直運動耗散)算法,引進四階水平擴散等技術方案;改進了云降水物理方案以及海陸面邊界層與輻射參數化等方案。
相關產品通過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云、泛華南氣象共享網絡、粵港澳氣象專線供全國各級氣象部門、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等使用,成為泛華南區域天氣預報業務的指導產品,在區域災害性天氣預報中發揮重要作用,為短時強對流災害預警和廣東省精細網格數字天氣預報提供了新工具。
此外,廣東氣象部門推進布局相控陣雷達網,提升對中小尺度致災性強的天氣系統的監測和預警。廣東數值模式自2012年開始開展傳統S波段雷達反射率在數值模式的應用試驗,多年業務運行顯示該資料對提高短臨降水預報水平有顯著的效果。今年汛期,廣東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研究以X波段相控陣雷達反射率代替傳統的S波段雷達反射率,為刻畫天氣過程空間立體結構特征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廣東投入實時業務運行X波段相控陣雷達約25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及其附近區域,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預報水平奠定了基礎。
(作者:李夢婕 屈靜玄?責任編輯:張林)